博物馆_拜石博物馆

在拜石博物馆《天造山石入画来》部分,展示了以天然形成山形石为素材,创作的一幅幅中国山水画,别开生面,别具洞天,给人们带来了惊奇和惊喜。

对此,一个署名“考古系学生”的观众,于2021年6月25日在“留言本”写下这样的感慨:“无需花里胡哨的展览设计,一个石头配一幅画,已经足够精彩。超越太多博物馆了。”(见图1)

IMG_256

类似这样的留言还不时出现……

一个署名“沈阳市人”的观众留言:“馆藏很雅致,有看点,很艺术,石与画相得益彰。”(见图2)

IMG_257

一个署名“郭宝杰”的观众,于2020年11月3日的留言:“以小画大,气势磅礴。”(见图3)

IMG_258

一个署名“王凤琦”的观众留言:“文化大餐,美化心灵。”(见图4)

IMG_259

一个署名“李燕”的观众,于2020年11月3日的留言:“如入仙境。”(见图5)

IMG_260

如此等等,不胜枚举。

为何能带来这样的惊奇和惊喜呢?

拜石博物馆的山形石,不论群峰或孤峰,不论高耸或低矮,不论绵延或横断,决非“似像非像”——说像只是“有一点儿”,说不像也“过得去”,而是“极其相像”。

IMG_261

进一步讲,这些山形石就是大自然中壮丽、壮观、壮美山景的“缩影”!

于是,一些著名画家对山形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纷纷以山形石为素材,进行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……

中国山水画的创作,不像西画那样追求“真”、追求“像”,而是追求一种“意境”。

IMG_262

就艺术而言,“意境”是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。在这里,“意”——主观思想感情,与“境”——客观景物,达到了完美的统一。

“意”与“境”的关系,一般来说,“境”是基础,脱离了客观景物,主观思想感情也就是无以寄托;但“意”也非常重要,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,融入主观思想感情的反应,往往抓住最能唤起情感的特征,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。

所以,中国山水画的创作,不是机械地、原封不动地描绘客观景物,通常总是“感情用事”,是在以情取景,是在借景抒情,是在寄情于景……而“感情用事”的过程,就是按照主观意图,通过孕育的情感,去创作“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”的作品,由此产生引发人们共鸣的感染力。

这就是所谓的“心匠自得为高。”

然而,以山形石创作中国山水画,就不是这样了。

目前,以山形石为素材创作中国山水画,在悠久的中国山水画史上未曾见过,在当今的中国山水画中也未曾见过,具有“极其强烈的特殊性”,是艺术上一个全新的探索。

以山形石为素材创作中国山水画,应当坚持两个原则:

其一,源于山形石,必须写“实”,要“实到极像”。

IMG_263

这些山形石未经任何人工雕琢,都是天然形成,又是大自然中壮丽、壮观、壮美山景的“缩影”。因而,要怀着对大自然的一种“敬畏”,实实在在地还原于山形石的原貌——还原于原形态,还原于原色调,还原于原纹理,一定要做到“极像”。

其二,高于山形石,以山形石为中心,营造一种“虚”的氛围,要“虚到极致”。

IMG_264

在山形石的周围,可以敞开心扉去构思,努力形成更为丰富、更为精彩的画面,在虚构过程中,将主观思想感情融入画面中去,尽显情景交融的“意境”。

总之,既“源于山形石”,又“高于山形石”,实现二者有机的统一,就能让这一独有的中国山水画大放异彩,并产生一种震撼。

一些著名画家以山形石为素材,创作的一幅幅中国山水画,都别具一格,各具特色。尤其要指出的是,著名画家陈钢在拜石博物馆所藏奇石中,遴选20块泰山石、英德石、八音石、九龙壁石、贵州青石、木化石等,创作20幅中国山水画。

随后,在拜石博物馆举办了“天造山石入画来——陈钢中国山水画展”,在社会上一度引起广泛的反响,甚至被美术界权威人士称为“轰动津门的画展”。

IMG_265

这是因为,以大自然中山水为素材的中国山水画,流派纷呈,风格迥异,作品数不胜数,更不乏佳作、名作。然而,以山形石为素材创作的中国山水画,却鲜有见到,堪称“独树一帜”。

当然,以山形石为素材创作中国山水画,还仅仅是一个开端。这是在做前人未做的事业,还要不断地进行深入地探索,深入地研讨,深入的实践……要让更多的画家投入这种创作之中,逐渐创立中国山水画史前所未有的一个流派——山形石画派。

创建时间:2021-12-02 10:18
浏览量:0